太原从事废品回收人员总数已过万

    有400多万人口的太原,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厂,每天制造着数量惊人的生活垃圾,这其中像废纸、瓶子、易拉罐、旧电器、橡胶、金属和泡沫塑料等,都是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,俗称可回收垃圾。废品回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,它既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,也是防止资源流失、能源浪费、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。目前,本市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总数已过万。其中,河南人经营的废品回收点已遍布城区各个角落,且规模逐日扩大。而河北人再从这些废品收购点收购,将再生资源送到再利用厂家。

    “破烂王”总数过万

    这个群体,似乎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,大家名之“破烂王”。他们不时在我们身边出现,一声声“收烂货”的吆喝,或抑扬顿挫,或婉转悠长。然而,我们很少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。近来,记者走近这个群体,试图了解他们的“工作”和生活。

    彭村是我市废品回收规模最大和历史最久的场所,记者在这里进行了多次走访。

    居住在彭村的“破烂王”究竟有多少?一位姓梁的村民介绍:“整个村约600户人家,哪家不住三五个“破烂王”?”而实际人数远比这个数多。家住彭西一巷的崔先生则打趣地说:“彭村目前有3种"官方"语言:太原话、普通话和河南话。”

    为求证回收人员的数量,记者按不少回收车后方所写的“彭西四巷总经销”字样,找到了这家三轮车专卖店,女老板姓郭,来自吕梁,在这里售卖三轮车已经有17年的历史。她介绍,这些车售出后多被用来做生意和回收废品,其中又以回收废品居多。17年间,她卖出了多少辆车,自己也说不清楚,但她说:“靠卖三轮车把我们全家养活了17年,数量你自己想吧!”

    太原鑫泽回收公司叶经理认为,目前在太原市从事废品回收的人员,数量肯定超过了万人,其中以走街串巷的河南籍回收人员最多,以拉平车的“破烂王”为例,90%的为河南人。叶经理自己也是河南人,他来自安阳市,在太原搞废品回收已有十几年。

    太原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林总经理印证了叶经理的说法:截至2013年,该公司管辖的废品回收站约有1000个,平均每个站有工作人员三人到五人,从业者多为河南人。因近两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改造,如今回收站总量略有萎缩。此外,该公司还有流动回收车约2000辆,从业者仍多为河南人。林总经理还介绍,城市中流动的回收车实际远远超过2000辆,假牌、无牌回收车的数量根本无法统计。据此推断,从业人员总数在一万人以上。

    采访中记者发现,废品收购市场下端环节从业人员以河南人为主,而市场中上端环节的从业者则以河北人为主,他们之间形成了一条上“(河)北”下“(河)南”的废品回收经济链。完成废品回收产业链的主要有三类人群:蹬三轮车或拉平板车沿街收购废品的流动收购人员;在固定地点自办废品收购站坐等废品上门的人;在城乡接合部经营废品交易市场,集中收购废品的转运人员。 链条末端的河南人

    在彭村,记者先后采访了两名回收员,均为女性,都来自河南周口。老张名叫张开平,50多岁,租住在彭村,以回收废品为生。见到她是在一个下午的3点多,从早晨出门后,她没有吃任何东西,挂在车把前的一个水壶,已经没有了水。在彭西二巷,她收来的货卖了56元钱,她说自己能挣20元钱。说起干这行的原因,老张说,自己没文化,老家挣钱机会少,技术活不会干,重活儿干不了,自然就把收废品作为外出谋生的主要选择。老张没有多说,只是抱歉地对记者说:“先走了,饿啊,回去做饭吃……”

    另一名回收员叫张玉蓉,40多岁的她,是4个孩子的母亲。她和丈夫一起租住在彭村,每月300多元的房租,还有暖气费、水费、电费等,开销不小。丈夫以打短工为主,她以收废品为主。张玉蓉很健谈,她介绍:“为了要男孩,一连生了4个娃,终于等到了男娃。”如此一来,家里已经有10口人了,除去她们一家6口,还有公婆和太公婆。人多地少,生活压力大,夫妻二人常年在外找营生,春节和农忙时才会回家。说起收废品,她说:“这是个体力活,走得多,喊得响,再加上些运气,收入就能多一些。”每天要走七八个小时,非常辛苦。

    身旁的老乡有多少,张玉蓉说认识的有十几个,但大家平时联系并不多。

    重庆师范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刘冰,在2012年暑假社会调查中,曾经对彭村附近的废品回收员进行过随机调查,在200个调查对象中,河南籍占63%,安徽籍占20%,其他省市占17%,本地人员寥寥;这些人员中,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,不满18岁的没有发现,其中18岁至45岁的37人,45岁至60岁的139人,60岁以上的有24人;被调查者中,男性124人,女性76人。

    记者发现,这些在废品回收链中居最下端的人,用粗放的方式赚钱,靠的是时间和体力。这个环节没有技术含量,所以从业人数最多。 河北人居中上游

    居回收链中段的,同样以外地人为主,外地人中又以河北邯郸人居多。

    位于彭村的道美物资回收公司的张经理,河北邯郸人,在太原从事物资回收已有20年。据他介绍,大概是由于河北的各种工厂和作坊较多,所以类似纸张、金属等物资汇聚成一批后,多流向河北,就地消化的很少。

    记者在彭西二巷东口的一家回收站,见到了小张,不到30岁的她,与爱人共同为他们的老乡兼老板打工。小张和她的老板同属一个村,都是邯郸市魏县人。小张在回收站负责招呼类似张玉蓉的“推车人”,称重、付钱之后,她再把这些货扔进小库房中,攒足一批,再通知上游更大的收购商。

    小张介绍,老板每个月给他们两口子3000元工资,还帮忙解决了她儿子上幼儿园的问题,一家人住在彭村。由于老板是个实诚人,尽管收入不太多,但小张不用担心领不到工资。她告诉记者,仅仅在彭西二巷东段,就有好几个河北老乡,都在搞物资回收,大家有分工,有人收纸张,有人收金属,有人收家具,竞争不强,关系和睦。“除去认识的,彭村其他地方还有不少老乡,听口音就是我们那边人。”小张说。

    记者在彭村的收购站发现,由于废品回收在这里相对发达,各种废旧物资并不是粗放地乱堆在一起,而是有相对成熟的分类。由此也形成了物资边回收边利用的情况,家具经过修补后再入市场,电器经过分类后二次销售……这些从业者中,同样有河北人的身影。

    太原鑫泽回收公司叶经理介绍,在整个回收链中,居最高端的依然多是河北人,他们多在城乡接合部,有相对宽敞的场地,从自己老乡处收货,然后打包装车发货。

    资料显示,每利用1吨废钢铁,可炼钢850公斤,节约铁矿石两吨,节约标准煤0.4吨;每利用1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公斤,节约木材3立方米……

    目前,我市正在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建设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从业者都认为,在这项工作中,“河南河北人”是重要的执行者。多少年来,“破烂王”们用勤劳打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,同时也为太原人辛勤打造着的这座城市增添着幸福。